您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/ 新闻动态

不忘初心,留住乡愁--广德县邱村镇施村村建成村史馆

发布日期:2016-11-30 13:14 信息来源: 浏览次数:17412 字体:

      

    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村,这里有南宋时期的岳飞抗金故事,这里有太平天国时期土堡防御故事,这里有民国时期支援抗战故事,这里也有建国后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故事。

    故事不能听之沉封,文化不能任之消散。如何留住乡愁,让村民们共同的情感记忆得以留存?如何不忘初心,让村民们勇于前行的精神得以传承?广德县施村村人有了自己的答案--建一个村史馆。

     “咱们的村史馆是利用村室的空置房间建起来的,既经济又实用。”施村村支书傅水平告诉记者。

    施村村史馆总面积仅80平米,建设成本约6万元,可谓是真正的“小”。然而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,馆内共展出各类实物和照片一百余件,形成了“记忆施村”、“革命施村”、“产业施村”、“建设施村”、“文明施村”、“为民施村”6大板块,较为完整的展示了该村历史人文及改革发展成果。

     “今年回老家办事顺便看了村史馆,发现原来我们老家现在发展这么好,看到这些物品,勾起了好多回忆啊!”一位常年外出务工的张师傅笑着告诉记者。

    村史馆建在村室,既节省经费,又方便了群众,记者在现场不时见到一些来村室办事的群众,办完事后也顺便参观了村史馆,他们饶有兴趣的看着馆内展出的部分农具,谈论着小时候常见物品。现在的孩子们离农耕渔牧的生活早已久远,施村的独特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忧虑,施村人想到建一座小村史馆,记住历史,留住乡愁。

    “有了村史馆,就不怕我们老一辈的传统丢了”70多岁的老人丁希学拉着记者的手说道。

    老人非常关心村史馆的建设,经常来到施村村史馆参观,在和老人的交谈中记者得知,施村自古以来就有正月玩灯的习俗,过去每到正月,施村老少早早的就出门翘首以盼,祠堂门外一个个八仙桌垒成了一座座高山,彩衣披身的龙灯队如老龙翻山、苍龙出海,文狮子表演惟妙惟肖,可称一绝,鹬蚌灯、青牛灯、彩船灯、马灯等各成一景,却遥相呼应。施村的灯队表演不仅仅止步于全县范围内,甚至走出安徽,在溧阳、陶成进行巡演。

    时至今日,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,曾经辉煌无比的灯队已不见踪影,玩灯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,说唱艺人口口相传的技法、唱腔、唱词都渐渐消失。村史馆的建立,不仅让这些渐渐遗忘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最大化的保留下来,也给年轻人一处可以回味自己家乡独特文化和历史故事的地方。

    记者手记:一部村史,几多乡愁。凝聚农村历史记忆的小小村史馆,记录了古村遗韵,展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,成为村民缅古思今、自我教育、凝心励志的“精神家园”。让年轻一代的人们在建设美好家园的路上,始终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。(邱村镇 吴兴龙、姜源

 
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